114年6月22日(星期日)上午九時,北廣同鄉會鄉長鄉親齊聚捷運公館站一號出口,首先由我們的大家長韓理事長頒發累計滿五次健行的鄉親,受獎人計有楊玉英等四人獲獎。隨後即前往自來水園區。是日乃今年夏至的隔天,當年高中地理課本說道夏至是地球與太陽的遠日點,但因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所以當天非常炎熱,好在從一號出口到園區不遠,大家好像沒有受到烈日的眷顧而留下印記。幸運得園區導覽員提前為我們導覽解說,詳細介紹了園區的歷史沿革及園區對台北市衛生飲水的曾經的貢獻,其中導覽員介紹當年的萬華新店間的火車經由現今的汀州路,並在此設有一站,是為水源地站,但介紹其為窄軌軌距為1.076公尺,其實是錯誤的,應該是1.067公尺,這是我高一地理課本教我的。
整個園區佔地寬闊,自來水博物館為歐式的新古典主義建築,愛奧尼柱式的門廊是博物館的特色之一。很難想像在台北人口密集的公館商圈藏了一座如此精湛的百年建築,搭上前廣場的一片花園散發迷人的異國情調。該建築前身是「臺北水道唧筒室」,西元1908年完工,內部目前陳列昔日抽水機組之空間規劃。
這是當時台灣第一個自來水計畫,於1896年在淡水開工,1907年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興建取水口,用來引取原水,並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,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,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,供應住戶日常用水。到了1908年,取水口跟唧筒室建築都完工了。隔年1909年,輸配水管、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,淨水場開始供水,出水量20,000噸,用水人口十二萬人,並命名為「臺北水源地慢濾場」,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的供水系統。
民國63年,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,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,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,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,每日出水量增為50,000噸。因此在民國66年,唧筒室退役,閒置了多年,重新在87年5月,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斥資新臺幣8千餘萬元修復唧筒室原貌。到了89年開放為台灣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,之後將公館淨水場部分區域整合並更名為「自來水園區」,擴大經營。 (理事張孝民)
|